阅读历史 |

行歌篇11(1 / 10)

加入书签

九华之鉴的选址位于津阜城的城东,一座面积不小的小楼,因着这房子的主家是从陇西治所卸任回乡的官员,故而小楼建有三层,取名【文华】,近八年的九华之鉴皆是在此举办的。故而,九华之鉴也被称为文鉴。

文华楼需凭帖而入,每年的请帖都会由马家统一发出,请帖的制式、发放的日期以及发放的人员以及收取请帖的详细都会记录,以防有鱼目混珠的情况出现。

“听说今年的文鉴与往年的不大相同呢。”

“相同不相同的,并不重要,反倒是不知马家会捧着哪一家登上文鉴的顶峰了。”

“前年是安故的方家,去年是襄武的皇甫家,今年我倒觉得首阳会拔得头筹了。”

“也不尽然,狄道此次柴家与辛家都派了人来,怕是会争得很厉害了。”

楼中成群的皆是在偷偷猜测着此番九华之鉴的结果,冯权听在耳边,虽不大清楚其中的胜负是如何评算的,但也知这所谓的文鉴之顶所能换取的利益,可不只是这些宝物,怕是会有更大的利益交换在其背后。

九华之鉴的具体皇甫同他讲了一些,与赌卖大同小异,皆是价高者得。

“冯君。”马静息得了马彦的指令,今日只需照顾好冯权一人便可。

“小郎今日怎得清闲了?”冯权见是马静息,不由得笑了。

“托了冯君的福。”

冯权挑眉,“马家的贵客应是不少。”

“良在莠中,自是无可比拟的。”马静息笑着,相较那些贵客,他倒是更愿意同冯权在一处。

冯权哑然失笑。马静息能有这样的态度他倒是不惊讶,但是马彦此举究竟是何用意呢?

前一日,马静息突然来请他,他虽不大想见马彦,但又不好驳了马静息便跟着去了马家的老宅。

喝过了两盏茶,冯权才终于忍不住看向了上座的马彦,轻轻扯动了嘴角,“不知马彦先生寻晚辈前来所为何事?”

马彦不慌不忙地抿着茶水,“老朽还以为冯君不会前来的。”

冯权冷哼,“先生料事如神,故而才会让马静息来请人吧。”

“不愧是声名在外的冯君,看来老朽并没有找错人。”

冯权一顿,“先生什么意思?”

“冯君的大名,老朽还是听闻过的,能被称为‘陇西慧眼’的,自然不会是徒有虚名的。”

冯权面上淡然一笑,心里却不由警觉,这什么‘陇西慧眼’一说,也不知是什么人传出去的,就连对于宝物不甚了解的阿云都知晓这个名头。“那马彦先生自然也该知道,这一双慧眼并不是谁人都能使动的。”特别是你……冯权暗自腹诽。

“德林之事冯君想必是感兴趣的。”马彦笑。“老朽只想做个交易,你我都能得到彼此想要的。”

冯权却是面色一变,霍然站起,“你竟然拿他的事来作为交易的筹码!”

马彦神色如常,面上丝毫没有愧疚之色,“他不会在意这种事的。”

冯权咬牙切齿,“那些事德先生自然会说与我知,马彦先生怕是白费心机。”

“他是不会同你讲的。”

冯权冷笑,“你又知?”

马彦一脸笃定,笑得很是轻松,“你虽受他教导,但并不了解他,不是吗?”

冯权无从反驳,他不是没有问过德先生,但他到头来也只是知道马彦这个名字而已,德先生对于这件事似乎讳莫如深,更不会说给他听。

“冯君如今能否考虑老朽的提议呢?”

冯权满肚子郁气,但不可置否,马彦的确是个聪明的,他若是此时发作了,反倒会叫人看轻了。想着,冯权忽地笑了起来,慢悠悠的撩着身上繁重的重衣,坐了下来,“不知九华之鉴上需要晚辈做些什么?”

马彦瞧他猜出来了,也不再绕弯子,“此次九华之鉴的重点是金器,不知冯君对其可否了解了。”

“哦?”冯权轻笑,“马彦先生竟不怕我会从中作梗么?”

“你既受德林教导,便不会做出这等事来。”

“你对他倒是知之甚深。”冯权哼笑,“只是马彦先生此番做法未免叫人齿冷。”

“老朽说到底,也只是个生意人罢了。”

“冯某也是个生意人,为商者利益为上,自是无从指摘的。”马彦如此做法大约也只是为了给马静息铺路罢了。“此事,冯某可以相助,但只限马静息一人。”

“如你所愿。”马彦点头。

“德先生的事,晚辈……”冯权深吸了口气,苦笑,“他既不愿我知,我便不必知。总之,最终,可是你辜负了他?”

马彦笑意敛去,郑重地开口,“是。”

“那便够了。”冯权站起了身,揖了一礼,示意欲走,马彦也只是扬声唤来了马静息。

冯权听着马彦吩咐了马静息许多琐碎的事,有些不明白他为何会辜负德先生,但个中原因已然不再重要,德先生在外二十多年孤苦伶仃,是什么原因都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