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李世民为弟弟剧透头疼中 第305(1 / 2)

加入书签

万氏严肃道:“夫人,恕我话难听,大郎连一直溺爱他的郎君都不在乎,逼着养伤的郎君仓促起兵,他肯定更不在乎你。”窦慧明道:“我知道。我已经认命,只是感到悲哀。大郎没想过自己打天下,他既要让郎君和二郎、三郎、五郎为他打天下,又不善意对待郎君和二郎、三郎、五郎。真是无药可救。”万氏嘀咕:“早就无药可救。”窦慧明道:“我更悲哀的是郎君。郎君迟迟不定储君之位,显然不是想给二郎封太子,而是给二郎一个虚无的希望,让二郎以为自己能当太子。”窦慧明非常了解枕边人。如果李渊真的想让李世民当太子,他称帝的同时就会下旨。李建成比起李世民,声望和人脉都微不足道。只要他私下让李建成装作把太子之位谦让给李世民,然后再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李建成不得不从。这一番谦让,也能让李世民的太子之位越过“嫡长”的争执,在礼法上无懈可击。既然百利无一害却不做,那就是李渊不想做。现在李渊困守太原,必须仰仗李世民救援都不肯做,难道还指望李渊入主天下后回心转意?窦慧明心中保全长子性命唯一的希望破碎。万氏欲言又止,最终只能长长一叹。她虽然极其厌恶李建成,但她身为母亲,也能理解窦慧明的痛苦。如果换作是她,她肯定不如窦慧明,一边痛苦,一边冷静地帮二郎三郎挖坑垒土。窦慧明和万氏都知道敦煌之战是假的,李世民在陇右的势力根本不是因“大隋忠臣”而来。甚至他的核心下属每一个加入的时候都知道李世民志在天下。打突厥和救驾时李世民也和下属说明白了,他是为了声望和爵位,以及单纯把蠢蠢欲动的突厥人揍回去,不让突厥染指中原。虽然李渊仓促起兵,李世民和李玄霸确实不知情,但不知情不代表没有心理准备。事实上“尽量让父亲仓促起兵,让他不能顺利离开太原郡”,就是李玄霸对窦慧明的请求。窦慧明虽然没有主动动手,但李建成动手的时候,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阻拦李建成。窦慧明身为唐国公夫人,在李渊养伤的时候,她身为主母也是要管理太原政务。李渊即使平时不相信女流之辈,但此刻也是更信任自己的夫人。所以窦慧明想要阻止李建成散播谣言轻而易举。但她没有,还主动帮李建成扩散了谣言,并悄悄放走了太原副留守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让他们成功将消息带给了河东郡守尧君素,逼得李渊不得不起兵。这些事李渊都不知道。李建成更不知道。甚至李渊的下属和李建成的幕僚也无一人看了出来。窦慧明哀叹李建成不顾李渊安危的时候,没有意识到她此举也没有在意李渊会带伤上阵的痛苦。痛苦更好,赶紧回太原蹲着,别给二郎三郎添乱。李渊起兵后就不再放权给窦慧明,窦慧明能做的事不多。她只能时不时地在李渊耳边哀叹几声李建成和郑家人走得太近,郑家人太过插手自己家中事,不让李渊把郑家人安插在重要职位。“真是羡慕三娘啊。”窦慧明痛苦一会儿后,感慨道,“昭儿在陇右一定很快活。”薛举到来后,自然悄悄给窦慧明、万氏递了李家四姐弟的家书。窦慧明和万氏都知道李昭已经去陇右当将军了。万氏酸溜溜道:“可不是。可惜我没个女儿,不然也让二郎三郎封她当个女将军试试。”窦慧明促狭道:“你没有将军女儿,但你有当唐国公的儿子啊。我家二郎三郎都当不上唐国公。”万氏:“扑哧……哈哈哈哈哈,没错,没错!我儿子是唐国公!哈哈哈哈!”万氏再次捂嘴大笑,笑得眼泪都流了出来。她身为世家女儿却被迫给唐国公当媵妾,婚礼拜堂什么的全都成了泡影,对“唐国公”这个爵位更是从不敢想。哪知道,她儿子还能当上唐国公?虽然知道小五将来定是亲王,但在万媵心中,儿子当“唐国公”给她的喜悦,比儿子当上亲王更大。窦慧明拍着笑着哭出来的万氏的背,轻轻叹气。自己苦,万氏其实更苦。还好现在都快苦尽甘来了。“郑家没本事从朝堂入手,只让大郎由后院影响郎君,我们能做的事还有很多,现在可没时间给你哭。”“我没哭,我在开心。哼,别说现在,以为我年老色衰,塞几个美人进后院就能影响郎君?这后院可不是谁得宠谁就有用!”“对对对,万妹妹最厉害,谁也比不过。” 二哥策略太保守================================在小皇帝的圣旨到达陇右和太原时, 李世民和李玄霸已经到达了朔方郡。隋朝的朔方郡和汉朝的朔方郡不是一个地方。汉朝的朔方郡已经被废置,位于后世的乌兰布和大沙漠。隋朝的朔方郡原本称夏州,位于后世陕西省靖边县。汉武帝时就设立的五原郡和榆林郡, 在颉利可汗重新一统东|突厥部的时候, 趁着大隋混乱, 已经沦为突厥人的牧场。虽然突厥人没有在五原郡和榆林郡定居,只是偶尔来放牧。但没有大隋的支持,五原郡和榆林郡的将士和百姓都居住艰难。大隋将士百姓退回了中原, 这两个郡无人管辖,成为突厥和中原的缓冲地。位于后世陕西的朔方郡,就成了东|突厥跨越黄河后会到达的第一个郡。有这样的地缘“优势”, 梁师都起兵的第一时间就亲自去拜访突厥人,争取了突厥人的支持。梁师都本身实力不强, 他所代表的不是他自己, 而是东|突厥安插在黄河南岸的一颗钉子。所以直到贞观年间,唐朝已经有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