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百三十二章相土烈烈(2 / 6)

加入书签

清楚了,所以老早就开始为他们准备礼物,提前派人或者自己亲自送到梅山。好好的计划被自己儿子给打乱了,李远方和叶黄实在是哭笑不得,陈老和李远方的父母则正中下怀。出于谨慎,陈老亲自出马探了一下南乡方面的意思。李远方的婚礼已经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而且李远方和他下属的四大企业这十多年为中国所作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对李远方和叶黄三年多的离别之苦,南乡方面也深表同情,乐得做这个顺水人情。于是,最高领导在公开的场合表示,他将以私人名义亲自到梅山参加婚礼,并要给李远方和叶黄当证婚人。因为宋力忠地位超然,没有一个领导敢提出给他和吴晓意当证婚人,最后由陈老自告奋勇担任了。为杨家智和叶铮然当证婚人的,则是钱老。有了南乡方面的支持,陈老和李远方的父母就放下心来,大张旗鼓地cao办起婚礼来了。在特区政府和当地老百姓的支持下,梅山城早早就被装扮了起来,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远远超过梅山奖的颁奖典礼等大型活动。和婚礼的影响极度夸张正好相反,婚礼的形式却极其简单。分别三个证婚人说了几句话后,三对新人按照中国的传统进行了交拜,然后就是新人敬酒,客人们喝酒吃菜。而李远方和叶黄,则连酒都没怎么敬,老早就偷偷离开了举行婚礼的梅山大学大礼堂。过了一会,连宋力忠都跑得没影了。李远方他们之所以提前跑了,是因为张伟在婚礼举行过程中赶回了梅山。隋丽他们回国后,从他们那里得知北美地区已经不再存在瘟疫,而且百废待兴后,包括中、俄两国在内的亚欧非三洲一些劫后的大国,都借着联合国的名义,先后派出大量远洋轮船按照接隋丽回来那艘船所提供的航海资料去了美洲,其目的当然是在美洲地区的重建中分一杯羹。李远方也派出了刚刚入水的另外五艘比前两艘更加庞大的巨轮去了北美,为张伟等人运去大量粮食等生活物资,并将一些想回国探亲的人接回。一批远洋轮船先后到达美洲各地后,了解到北美的情况和隋丽所说的没有什么两样,南美地区的情况也与北美类似。美利坚邦联已经开始了重建工作,南美地区则早就建立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新国家。只有原来世界上面积第二大的加拿大,因为基本上没有多少人,几乎成了人类空白区。因为国家的重建需要亚欧非三洲各国和联合国的帮助,另外考虑到中国是内华达农场强大势力的领导者们的祖国,新的联合国又在中国的九江,美国前总统带着一帮原来的政府高官乘着几艘轮船于公历十月初出发来到中国,想依靠着联合国和中国政府的力量为他们争取尽量多的政治利益。美国前总统出发后的第三天,在内华达农场坐镇的张伟也派出两艘巨轮载上一些急于回国探亲的人,以及许多被内华达农场保护、现在是美国重建的骨干力量、美利坚邦联临时立法会重要成员的专家们回到中国。张伟派出的三艘巨轮排水量大,性能好,航速比美国前总统那些轮船更快,比美国前总统早一天到达中国。派出那两艘船后,考虑到美国这边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新美国利益争夺的主战场已经转移到了九江或者南乡,如果自己不亲自回国向李远方和隋丽等人说明一下新情况可能会产生难以预料的结果,再加上思乡心切,把农场和美国这边的事务向几个手下进行了交待后,张伟于十月中旬也带着另外两艘巨轮回国。张伟出海后的第五天遇到海上风暴,轮船偏离了方向。和风浪搏斗两天后,张伟他们发现自己来到了一块陆地。让他们感到奇怪的是,这块陆地上除了少量的昆虫和鸟类外没有任何别的动物,植被也异常稀疏,更不用说人类了。除此之外,陆地上的山脉好像是新的,河流也像是刚刚形成。当时随船到美国、被李远方派遣出来执行探测任务的梅山大学的几个教师使用现有的仪器测量后,发现这块陆地位于原来夏威夷群岛附近,结合他们这几年接触到的“人类末日”那些专家的理论和行星数据内部的绝密资料,这些教师们得出一个结论:这就是理论上可能在当年的大灾变后出现的新大陆“太平洲”确认这里就是李远方推测中的太平洲,绕着海岸线走了两天,发现陆地面积比想象中的还要巨大,张伟当机立断让一部分人带着船上载着的两台中型和五台便携式的超级武器上岸,用船上载着的几辆太阳能和核电池为动力的小型越野车进行实地勘察,并让其中一艘船返回美国,用这艘船和留在那边的另外两艘船把更多的人员和设备陆续运到太平洲来,先把这块新陆地占领了再说。他自己则带着剩下的这艘船,绕着陆地继续航行。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绕着陆地走了一圈,并对周围海域的小岛进行大致的探测后,张伟等人得出一个基本结论:这块陆地的面积大约为一百八十多万平方公里,加上附近的小岛,总面积为两百万平方公里左右。和上岛的人员几次汇合,等到第一批从美国返回的人员和设备,并安排了一些与防护和改造有关的事项后,张伟这才从太平洲出发回国。一到麦屿码头就得到李远方和叶黄要举行婚礼的消息,急急忙忙带着几个主要人员开着车先回了梅山,总算被他赶上了。张伟进来的时候,李远方已经给长辈和领导们敬完了酒,正在给戴逢春那些武林同道敬酒。李庆元跑进来告诉他说张伟到了,李远方向戴逢春等人拱了拱手说道:“失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